跨越数字代沟的国家行动:《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多维透视——兼论中国包容性数字社会建设的逻辑与路径 2025年05月20日

       2023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 2.8 亿,占总人口19.8%,而全球每4名老年人中就有1名生活在中国。与此同时,我国60岁以上网民渗透率仅26.3%,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2%)。在数字化加速推进的今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已从单一的技术使用问题,演变为涉及社会公平、伦理正义的综合性挑战。国务院《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将老年人数字权益保障纳入国家治理核心议程,其战略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当下的社会痛点,更在于为全球老龄化社会提供数字包容的“中国范式”。本文从政策逻辑、实践创新、国际影响、未来展望四个维度展开深度解读,揭示其在构建“有温度的数字文明”中的里程碑意义。

一、政策逻辑: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之问”与“中国之答”

(一)问题本质:数字化转型中的三重矛盾

1、技术演进与生理衰退的矛盾

       智能设备更新迭代周期缩短至18个月,而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使其学习成本显著增加。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掌握一款新APP平均需要23次操作练习,是中青年的5.8倍。

2、效率优先与公平底线的矛盾

       数字化服务追求“无感化”“去人工化”,但老年人对人工服务的依赖度仍高达78%。疫情期间,全国因“无健康码” 无法就医的老年人投诉量日均超2万次,暴露出效率导向下的伦理缺失。

3、代际分化与社会融合的矛盾

       年轻一代日均上网时长4.8小时,而老年人仅1.2小时,数字使用差异导致代际沟通成本上升。某调查显示,43%的老年人因“怕给子女添麻烦”而拒绝寻求智能设备帮助。

(二)政策创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保障”的范式转变

       《方案》突破传统“帮扶思维”,确立“三维保障体系”:

1、生存权保障:明确保留现金支付、人工窗口等传统服务,确保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不受数字化冲击;

2、发展权提升:通过适老化改造、技能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与生活品质;

3、尊严权维护:禁止“数字歧视”,规定公共服务机构需提供多元服务选项,保障老年人自主选择权。

       这一体系与联合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独立、参与、尊严、照料、自我实现”原则高度契合,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老龄化社会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

二、实践创新:场景革命与制度重构的双重突破

(一)场景化改造:智能技术的“适老翻译”

《方案》以老年人高频需求为导向,实施“六大场景革命”:

1. 出行场景:从 “数字门槛” 到 “双向通道”

传统服务坚守:全国 99 个城市推出“老年人交通爱心卡”,持卡者可优先乘坐公交、地铁,人工服务覆盖率达100%;

智能服务适配:滴滴出行推出“代叫车”功能,子女可远程下单并实时追踪行程,老年人打车成功率从32%提升至89%;

技术创新案例: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与健康码系统对接,老年人刷卡即可同步显示健康状态,累计服务超 2.3 亿人次。

2. 医疗场景:构建“银发友好型”就医生态

流程再造:301 医院设立“一站式老年服务中心”,整合挂号、缴费、取药等 16 项服务,平均就诊时间缩短至 90 分钟;

技术适老:浙江省医院上线“刷脸就医”系统,老年患者仅凭面部识别即可完成挂号、检查、取药全流程,覆盖率达 75%;

人文关怀:上海长征医院组建 “银龄导医团”,由退休医护人员为高龄患者提供陪诊服务,年服务量超 10 万人次。

3. 消费场景:守护现金支付的“最后一公里”

法律规制:人民银行明确拒收现金属违法行为,2022年累计处罚违规商家1.2万家,现金支付场景恢复率达98%;

技术创新:深圳推出“智能助老 POS 机”,支持现金、银行卡、刷脸多种支付方式,老年商户使用率超60%;

产业升级:拼多多开设“老年特惠专区”,商品详情页采用大字体+语音播报,上线首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

(二)制度创新:构建“技术-标准-评价-法治”协同体系

1、技术创新体系

       工信部建立“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为网站接入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免费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施行技术共享并提供多种公共产品供企业免费使用;华为开发“鸿蒙适老系统”,支持“一键切换极简模式”,图标尺寸放大至 1.8 倍,操作步骤减少 60%,用户满意度达 92%。

2、标准规范体系

       发布《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明确界面字体大小≥18px、字符高度≥4.5mm、色彩对比度≥7:1 等硬性指标,要求语音阅读功能成为基本配置,将信息影像化推送与人机语音互动操作列为基础智能适老化技术要求,成为全球首个国家级适老化技术标准,也是首个行业适老化智能技术标准。

3、评测认证体系

       建立全流程评测认证机制:要求互联网应用改造后需通过国家评测认证机构的技术评测,达标后方可上线或备案;实行 “两年一检” 动态监管,对已完成改造的应用定期复检,确保适老化及无障碍功能持续有效;将评测结果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未达标或复检不合格的企业,依法依规实施信用惩戒。

4、法制监管实践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吸收专项行动成果,将适老化技术标准、评测认证机制纳入法律框架,明确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义务及公共服务机构责任,2023年司法案例援引专项行动标准判决相关主体履行改造义务,实现政策工具与法治保障的有机衔接。

三、国际影响: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样本价值

(一)全球老龄化治理的 “中国方案”

       联合国《2023 年世界老龄化报告》特别指出:“中国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社会参与的三维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应对老年数字鸿沟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具体体现在:

1、政策协同机制:建立“国务院统筹-部门联动-地方落实” 的三级推进体系,相较欧盟分散式治理效率提升40%;

2、技术普惠路径: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模式,将适老手机价格控制在千元以内,仅为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1/3;

3、社会协作模式:行业组织发挥枢纽作用,通过推行“技术共享”机制、提供公益属性“公共产品”、实施“公益建设”项目,整合行业资源协助各级政府、企业完成适老化改造工作,形成“政府引导—行业协同—社会参与”完整有序、高效协作的高质量建设发展网络。

4、社区参与模式:创新“银龄互助”“代际结对”等社区支持体系,通过低龄老人协助高龄老人、年轻群体结对帮扶等方式,使志愿服务成本降低 50%,参与度提升至 65%,构建起 “邻里互助、代际共融” 的基层治理生态。

(二)数字包容的“东方智慧”

1、理念创新:提出“传统服务与智能技术并行不悖” 的包容理念,打破“数字化单向替代传统服务”的西方思维定式,确立“双线协同”的中国路径。

2、技术适配:开发“汉字大键盘”“方言语音助手”“语音阅读+大字同步显示”等本土化适老技术,针对性解决拼音输入障碍、地域文化差异及视听力功能衰退问题。

3、制度供给:将适老化改造纳入文明城市、数字乡村、企业社会责任、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目标设定—过程管理—结果应用—法治监管”的闭环治理机制。

 

(三)国际实践对比

维度

中国方案

欧美模式

日韩路径

政策导向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市场驱动+NGO参与

企业责任+家庭支持

技术路线

低成本适配+国产替代

高端技术+隐私优先

精细化设计+适老认证

改造成本

平均每个APP月50万元

平均每个APP约200万美元

平均每个APP约1500万日元

覆盖率

重点领域超80%

头部应用超60%

公共服务超70%

 

数据来源: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DESA)

 

四、挑战与未来:从“政策攻坚”到“生态构建”

(一)现存挑战

1、数字素养鸿沟深化:农村老年人数字技能普及率仅 18%,远低于城镇的45%,城乡培训资源配置差异达1:4;

2、技术伦理风险凸显:智能设备收集的老年人健康数据泄露事件年均增长 32%,隐私保护机制亟待完善;

3、代际认知差异扩大:Z世代与银发族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使用偏好差异达67%,文化代际冲突加剧。

(二)战略路径:构建“四维一体”长效机制

1、技术创新维度。研发 “脑机接口辅助系统”,实现意念操控智能设备,降低肢体功能衰退影响;推动“AI 适老助手”普及,通过情感计算技术识别老年人情绪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2、制度建设维度。制定《老年人数字权益保护条例》,明确数据采集、使用、销毁全流程规范;建立“适老化改造保险”制度,通过保费补贴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改造。

3、文化重构维度。将“数字反哺”纳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需定期协助父母学习智能设备使用;打造 “银发数字文化节”,鼓励老年人创作短视频、参与元宇宙社交,年参与规模目标超 1 亿人次。

4、全球治理维度。发起“一带一路适老化合作倡议”,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适老技术标准与培训体系;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全球老年数字包容联盟”,主导制定《智能设备适老化国际标准》。

五、结语:在技术创新中定义文明新高度

       《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价值,远超政策本身的范畴。它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率先探索出一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共生”的数字化路径——当健康码系统学会“等待老人”,当智能设备开始“主动适配需求”,当社会从“效率至上”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我们正在重新定义数字时代的文明内涵。这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治理逻辑,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以人民为中心” 的本质要求,也为全球应对老龄化与数字化的双重挑战提供了充满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未来已来,当技术创新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堆砌,而是充满温度的人文关怀;当数字社会的发展不再以 “抛弃传统” 为代价,而是以“兼容并蓄”为底色,中国将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现代化图景。这或许就是《方案》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真正的科技进步,不是让人类去适应技术,而是让技术去适应人类;真正的社会文明,不是让一部分人快速奔跑,而是让所有人都能从容前行。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中国正以制度创新为笔,以技术普惠为墨,书写着全球数字包容的新篇章。


分享: